怎样破解庇护所的难题
马李
发布时间:2017-01-17
浏览次数:1093
作为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的一个环节,反家暴庇护所目前呈现两个主要声音,一个是无人入住,另一个是难以为继。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从深层次看,专业能力不足、无力应对庇护所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法为受暴者提供有效服务,是制约庇护所发展的关键。
从专业能力角度看,有一个“责任洼地”问题。在对民政职能的描述中,喜欢用“兜底”的概念,它是体制内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底如果兜不住或者兜不好就会使社会问题激化。从多机构合作反家暴机制的设计来看,任何机构都可以把案主转介到其他机构。但实践中,各个机构对社会性别的认识程度不一,处理家暴案件的态度参差不齐,同一个案件不同的警察、法官来处理可能会是两个不同的结果。从责任的角度,任何机构都可以把责任“转介”到庇护所,他们都有责任“下家”,唯独庇护所没有。只要案主住在庇护所,问题和责任都集中在庇护所,任何一个机构不作为都会影响到庇护所。
从“福利恐惧”角度看,受害者不去庇护所只是最表面的现象,背后有复杂的社会背景。“福利恐惧”更确切地说是机构工作人员对“无限责任”的恐惧。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往往倾向于注重“结果”,不重“过程”,甚至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安全领域尤其如此,庇护所出现任何人身意外都是不允许的。这给庇护所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民政系统参与反家暴工作的积极性是受影响的。
再高一层是国家层面的。对受暴者进行救助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注定了反家暴法的推进要小步快走,不太可能跨大步。所以我们对于反家暴工作的推进既要有合理的预期,又要有足够的耐心。
庇护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庇护所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关心和关注。
此外,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还缺少一个抓手,那就是专业技术支撑。现有的体系中,案主在多个机构之间流转,这个体系太复杂,在每个机构都要重复讲述自己的受暴过程,形成多次伤害。国际上通行的有效办法是在受害者和多机构之间引入社工介入,提供专业服务,构筑专业化家暴防控体系。
社工介入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专业化尝试,主要是在多个反家暴机构中设立社工岗位,运用社工专业化的手法开展服务。二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制定科学流程,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减轻从业人员的“无限责任压力”。三是理论上突破,破解“机构福利恐惧”,让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有一个阳光心态进行工作。四是项目化运作,江苏曾提出“项目民政”概念,以民政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以满足家暴受害者的需要为前提,从民政行业发展的重点来筹划,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基础设施、运作机制、管理制度、人才队伍。
从策略上看,民政部门参与反家暴工作不仅仅是依托救助站或福利院建立庇护所,更重要的是建立遍及多机构的社工体系,变受暴者在多机构之间往返奔波为受暴者社工服务档案在多机构社工中流转。只有这样,多机构合作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才有抓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