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婚恋挑战婚后甜蜜生活
发布时间:2013-11-08
浏览次数:768
“光棍节”要来了。即将到来的相亲热潮让这个凭空创造出的节日俨然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然而,当一群人正在为尽早步入婚姻殿堂而努力寻觅时,另外一群人则为走出婚姻围城而发愁。
日前,黄浦区法院在对近3年超过700件涉及“80后”的离婚案件进行深度分析梳理后,推出了一份关于“80后”离婚案件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婚前了解少、感情基础弱,性格差异大、忍让包容少,父母干涉多、彼此易猜忌成为“80后”青年选择结束婚姻的最主要原因。透过这些婚姻失败的原因,或许能为尚处于苦苦寻觅阶段的单亲男女青年们带来一定的启发“闪婚族”频现法庭。
对出生于1987年的小菲而言,短暂的婚姻经历无疑是人生路上一次难忘和深刻的教训。2010年,小菲结识了比自己大5岁的朱先生,一见钟情之下两人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让小菲父母不曾料到的是,在女儿与对方认识不到1个月后,两人竟闪电结婚。然而,热恋的甜蜜毕竟是短暂的。婚后小菲很快就发现,自己与丈夫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习惯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丈夫长期失业在家,夫妻两人为此经常争吵,到后来丈夫索性离家出走下落不明。“我们的婚姻关系早已形同虚设,夫妻感情早已破裂,已经没有继续生活的可能。”面对不知去向的丈夫,小菲向法院提起诉讼结束了这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婚姻。据了解,在黄浦法院近3年中审结的700余件“80后”离婚案件中,像小菲这样的“闪婚族”并非个例。
统计数据显示,除部分自行相识恋爱的情况外,其他通过他人介绍、网络聊天等渠道相识的小夫妻恋爱时间普遍较短,有近半数的“80后”离婚案件当事人系在交往不足一年后匆忙结婚,甚至有8对夫妻与小菲一样在认识一个月内办理结婚登记。伴随“闪婚”而来的便是“闪离”。黄浦区法院民一庭法官告诉记者,该院曾做过统计,在“80后”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从登记结婚到起诉至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间隔时间普遍较短,平均仅为3年9个月,(特别注意:这里是当事人起诉离婚的案件中,平均婚姻持续时间,而非80后平均3年9个月就离婚,容易出现误读。)更有10对当事人的婚姻存续时间不到1年。不少“80后”当事人明确以“婚前了解少、感情基础弱”作为离婚的理由。个性张扬易成离婚导火索一方面,高比例的“闪婚”导致许多“80后”夫妻婚前彼此缺乏深层次了解,感情基础薄弱,为日后产生矛盾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从小倍受父母呵护,较少经历挫折磨练,性格较为自我,使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容易升级,进而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调研报告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案例:今年33岁的李小姐在7年前与陈先生登记结婚,虽然两人是自行相识并相恋2年多,但各自鲜明的个性使两人在婚姻生活中矛盾不断。2009年,儿子出生,本以为儿子的降临能更加巩固两人的感情基础,可不想为了儿子应该跟谁姓以及报户口问题,两人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儿子出生后,李小姐就提出要让儿子跟自己姓,但丈夫却坚决予以反对。经过两家人的反复协商,最终李小姐同意儿子跟丈夫的姓,但又提出儿子的户口要报在自己的娘家,陈先生则执意要把儿子户口报进市中心自己父母家。几番争执后,李小姐一纸诉状提出与丈夫离婚。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只是未能正确处理好生活矛盾,夫妻关系尚能得到改善,因此驳回了离婚请求。可李小姐显然并不想继续维持这段婚姻,在半年后再次提出离婚,最终双方调解离婚。
法官分析指出,恋爱时男女双方看似情投意合,但婚后由性格造成的矛盾逐渐发酵,又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过于注重婚姻中的个人感受,不愿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缺少家庭责任感,碰到家庭琐事易冲动、不让步,最终极易成为离婚的“导火索”。针对80后离婚案件所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黄浦区法院建议,应当引导“80后”群体树立正确的婚恋及婚姻家庭观念。一方面应当慎重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婚前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婚后增强家庭责任感,互相体贴关爱,彼此珍惜扶持,共同营造美满、稳定的婚姻家庭氛围。